先兆子癇症 / 妊娠期毒血症

先兆子癇症是一種懷孕併發症,其特徵包括高血壓和蛋白尿。它通常發生在懷孕的後半期。在香港,先兆子癇症的發病率約為2%。嚴重的先兆子癇症是一種危險且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

1. 診斷

  • 血壓升高
  1. (i) 過往血壓正常的婦女,在妊娠20週後,至少相隔 4-6 小時測量的血壓,收縮壓均≥140 mmHg或舒張壓均≥90 mmHg。
  2. (ii) 妊娠20週前已患有高血壓的婦女,收縮壓升高≥30 mmHg 或舒張壓升高 ≥ 15 mmHg。
  • 蛋白尿:24小時尿液樣本中蛋白質含量≥ 0.3 克(300 毫克)或尿蛋白與肌酐比值≥ 0.3。

2. 風險

  • 孕婦承受的風險

先兆子癇症不僅只是高血壓和蛋白尿,而是一種可能影響孕婦不同器官系統的疾病,並可能導致以下併發症:

  1. (i) 子癇(全身性癲癇) – 由先兆子癇症引起的全身性癲癇稱為「子癇」。 它對母親和未出生的胎兒都構成嚴重風險。
  2. (ii) 凝血功能 – 嚴重的先兆子癇症可導致血小板數量低和凝血功能失調,繼而導致有出血傾向和傷口凝血失敗。
  3. (iii) 腎臟系統 – 腎功能變差,嚴重時會導致完全喪失腎功能。
  4. (iv) 肝臟系統 – 肝臟可能受損導致肝功能衰竭。
  5. (v) 心血管系統 – 嚴重的先兆子癇症會構成中風、心臟衰竭和肺部水腫的風險。
  • 胎兒承受的風險

當母親的病情不穩定,先兆子癇症也會給未出生的孩子帶來重大風險。

  1.  
  2. (i) 宮內胎兒生長遲緩 – 胎盤功能可能受損,繼而導致羊水量減少和宮內胎兒生長遲緩。 
  3. (ii) 胎盤早期剝離 – 嚴重的先兆子癇症和胎盤與子宮壁分離有關,這種情況稱為「胎盤早期剝離」。 在這種情況下,給予胎兒的血液供應將受損或停止,導致胎兒宮內窒息,胎兒死亡。
  4.  
  5. (iii) 早產 – 分娩是嚴重先兆子癇症的唯一有效治愈方法,因此,若在妊娠34週之前出現嚴重的先兆子癇症,提早分娩雖可減少孕婦併發症風險,但卻為胎兒帶來早產及其相關的併發症。
  6. (iv) 宮內胎兒死亡 – 與嚴重胎盤功能不全和/或胎盤早期剝離相關。

3. 臨床徵狀

大多數受影響的女性不會有任何徵狀。因此,產前檢查時定期測量血壓和檢測尿蛋白是很重要的。尿液中含有大量蛋白質的孕婦,腳踝可能有非常明顯的腫脹(稱為腳踝水腫)。然而,腳踝水腫並不是唯一發生在先兆子癇症的症狀,它也可能發生在正常孕婦身上。

對患有嚴重先兆子癇症且極有可能發展為子癇的婦女,可能會出現以下情況:

  • 頭痛
  • 視力模糊
  • 胃部或右側腹部疼痛
  • 嘔吐
  • 尿量少
  • 醫生檢查時輕快的抽搐(反射亢進)

4. 治療

分娩胎兒和胎盤是先兆子癇症的唯一治療方法。如果先兆子癇症在早產妊娠期中發展,尤其是早於 34 週,則必須平衡繼續妊娠(即病情進一步惡化)的風險以及提早生產引致嬰兒面對早產的併發症。

治療的主要目的包括:

  • 保護母親免受嚴重先兆子癇症的併發症。
  • 將未出生嬰兒的風險降至最低。
  • 若繼續妊娠的風險大於早產的風險時,需進行分娩。

5. 先兆子癇症的篩查

  • 先兆子癇症的風險因素
  1. (i) 母親因素
  2. 先兆子癇症的發展,與孕婦及其家人的多種因素有關,包括第一次懷孕、高齡和體重增加、內科疾病如慢性高血壓和腎臟疾病等、在過往的懷孕中曾患有先兆子癇症的個人病史和家族史。單獨使用這些因素的局限性在於大多數先兆子癇症的懷孕,除了是第一次懷孕以外,沒有任何風險因素。
  3. (ii) 平均動脈壓
  4. 在早孕期使用平均動脈壓(2/3 舒張壓 + 1/3 收縮壓)已被證明比測量收縮壓或舒張壓在預測先兆子癇症的後續發展方面更有用 。
  1. (iii) 母親的子宮動脈多普勒超聲波
  2. 研究發現,利用超聲波測量孕婦子宮動脈,有助於識別高危先兆子癇症的婦女。 這可以在妊娠 11-13 週之間測量。如果子宮動脈多普勒超聲波的 PI 值增高,隨後發生先兆子癇症的機會亦會較高。
  1. (iv) 母親的血液
  2. 在母親血液中,有一種由胎盤產生的蛋白質,稱為胎盤生長因子 (PLGF)。對於隨後會發展先兆子癇症的妊娠,早孕期的PLGF水平會大大降低。
  • 早孕期先兆子癇症篩查策略

研究已建立穩健的計算,使用預測因素的組合,從妊娠11-13週間,評估及篩查先兆子癇症的後續發展。早期篩查能發現風險較高的婦女,有更多時間採取預防措施,從而更有效預防先兆子癇症。

先兆子癇症的風險因素篩查檢測率
  • 有效的預防措施

在 2017 年發表的一項大型臨床研究中,從妊娠 11-14 週開始,每天使用 150 毫克低劑量阿士匹靈,可以將於34孕週前發生先兆子癇症的機率降低 80%。進一步研究分析,在 ≤ 16 孕週開始,每日使用阿士匹靈劑量 ≥ 100 mg才有效。因此,在妊娠 11-13 週之間安排篩查先兆子癇症最為有效。

6. 結論

先兆子癇症是一種妊娠疾病,會給母親和嬰兒帶來重大風險。現時,在妊娠 11-13 週之間,使用母親因素、平均動脈壓、超聲波測量子宮動脈和測量母親血液中的 PLGF等因素,可有效篩查先兆子癇症。高危孕婦服用低劑量阿士匹靈,被證實可預防隨後發生先兆子癇症。

參考資料:

1. Ronik DL, et al. Aspirin versus placebo in pregnancies at high risk for preterm pre-eclampsia. New England J Med 2017;377(7): 612-622.

2. Roberge S, et al. Aspirin for prevention of preterm and term pre-eclampsia: system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m J Obstet Gynecol 2018;218(3):287-293.

 

 

 

 

此文章由梁子昂醫生撰寫

於11.11.2022更新